這一個星期po了不少影像想法上我的臉書
也開了現在這個部落格想談生活、談居住
自己念完建築系畢業好像都未跨入設計領域
而且輾轉換跑道到不動產其他領域
從工程 → 房仲 → 不動產估價 → 地產開發 → 資產管理(金融業)
好像走了一遭
但也在過程中找不到自己能著力的方向
從98年考上估價師、母親過世
我就面臨未來何去何從的思考
99年中選擇來到花蓮
接觸有機農業、和在地社群討論環境、社會議題…等
以往未曾好好深入去思考的事情
我自己當成這幾年是自我的探尋
我哥之前認為我是在逃避吧
也許都是,
但我現在認為
這就是個過程、是什麼其實不那麼重要
最近po的影像或文章
我都試著帶入我的思考觀點
從內容就可以隱約說明
我為什麼會跑來花蓮了
台北那都會的生活,是回不去了
因為我要這樣的生活,所以我選擇「住」在花蓮
「住」只是方法、手段而已,重點是在於你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好好思考自己要過什麼「生活」
還是要等準備退休時再來好好思考呢?
與一個同學談類似的問題,以下是幾段簡短的對話
他說:「....,也由不得我。」
我回應說:「命運某些時候是可以掌控的,只要你願意捨棄,我粉有經驗喔!」
他說:「那是你,我還有女兒要交學費。」
我說:「每個人自己要判斷喔!沒有標準、定律。我做的任何決定,我都在獲得喜悅,也在承擔後果,很公平耶!」
他說:「也是,開心就好。」
我說:「所以,你要開心地做你現在選擇的事,而不是用妳女兒當理由。」
就像我先前回答我朋友的話:
『或許自己的生活一直是起起伏伏,
所以感觸特別吧!生活不夠平順,
想不到帶來這個禮物,我喜歡這個意外的禮物。
嗯!老天是公平的啦! 』
也許不敢說自己現在一無所有,但在主流的價值上我就是「魯蛇」
但我很喜歡現在我呈現的樣貌,因為我知道我要什麼了
以往的工作都還是在不動產領域打轉
最幾年對環境和社會議題也相對關注
「居住」議題越來越受注意,但也越來越棘手
最近到書店看到一本泰戈爾的詩選集
封面封底有他作品飛鳥集82
「使生如夏花之绚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好美的意境喔
當下告訴自己
要努力地嘗試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像夏花般地絢爛
我要選擇「居住」當我要發光發熱的議題 ──
「住 得其所,採購“生活”」
未來我將定位自己在居住議題為整合性的諮詢角色
如:購地自建的整合性諮詢提供需求朋友可行建議
回到每個人想要過得生活開始思考,探尋自己家人需要或喜歡什麼空間氛圍。而不是一股腦地直接就考慮價格,資產保值...等主流價值觀的慣性思維。
也將建構分享平台運用合作的思考發揮整合性的綜效
還有很多想法在構思、嘗試中
就這樣一步一步堅持地走下去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