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4寫的舊文章
高房價的困境
分類:見解&觀點 2010/03/14 16:02
近來高房價已是政府與民間雙方均關注的重大民生議題,尤其以大台北地區更為明顯,如:國有財產局標售土地及法拍拍定價格履創新高、建商強推上每坪百萬元的豪宅,一般上班族不襟感嘆,如果想在台北市找到一處安身之所,以現有薪水即使不吃不喝也要花數十年才可能購得,即使可以用貸款方式購買後,衍然成為「屋奴」;或者,能購買得起較偏遠的地區房屋(如:基隆、桃園…等),雖然其價格較低,但工作地點在台北市區,每天耗費在交通往返的時間可能都要兩、三個小時,不論花錢或耗時間都明顯影響到生活的品質。然而媒體的探討與學者的建言似乎傾向希望政府能拿出一套有效的政策來解決這一問題,如:信用選擇性管制(控制貸款成數)、興建平價住宅…等等,但以政府的政策來抑制就能根本地解決嗎?這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衍生其他的後遺症。
另外,在大台北地區除了高房價問題外,也慢慢浮現出公共設施服務品質不足的現象,這點我最近感受頗深,我發現一個現象:如果問人與人最接近是在什麼時候?我的答案是在上下班時的台北捷運上(尤其是文湖線),好像一群人同時一起在跳黏巴達一樣,只是大家一臉無奈尷尬的表情、因為無法隨意動彈所以不時地深呼吸,我相信這時是人與人的心最遙遠的一刻,每個人的心巴不得想即刻逃離。我想台北市政府一定會說請市民再忍耐一下,等到其它捷運路線(信義線、松山線)完成後,就能改善這現象,或許是可以改善交通問題,吸引民間的消費及企業的進駐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但也會吸引更多外來的人口,因為需求的增加,屆時只會不斷推升房價,交通亦可能還是面臨不堪負荷的窘境。
高房價問題的本質為何?以經濟學的角度便能清楚的瞭解,價格還是由市場的需求與供給來決定(或許其中有人為炒作的因素,此部分當然要藉由政府的政策去控管),當政府將大多數的資源投注到都會地區時(尤其是台北市),不斷改善交通、提升公共設施品質,在追求好的生活品質的趨使下自然會吸引經濟能力較佳的民眾遷入,有了人的聚集便創造消費力,也會吸引更多的企業進駐,而工作機會同時增加,也開始外來的勞動人口,人口與商業活動的增加亦帶動房地產需求持續增加,而發展到一定程度土地供給減緩時,自然會推升房地產價格,但土地的開發總有其限制,已非不斷建設擴張方式能解決,到某一程度便要犧牲環境生活品質。此刻台北市房地產市場即面臨供給有限不足、需求持續不斷,自然民眾無法拋開此一高房價現象、環境生活品質惡化的夢靨。就台灣整體的房地產市場而言,高房價並非全面性的現象,僅是在部份的都會區域所呈現,大多數的鄉鎮地區是面臨低迷市場需求,可能連低價拋售都乏人問津,這是城鄉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現象,也是高房價問題本質的根源。
我認為這問題的根本原因即是政府國土發展政策缺乏整體考量。我不認為這些政府官員不瞭解這問題根本原因,只是現有的體制是有其執行的困境,甚至只能反其道地持續著做。所謂體制執行的困境,其之一就以現行選舉制度切入說明,以民選選出首長方式,在勝選的考量下,幾乎一股腦兒以建設開發為選舉政見的主軸,其中交通系統、公共設施的改善是在短短的任期中最容易著墨政見,也是一般民眾所樂見,在此基礎選任的地方首長只會挾民意,大力向中央爭取更多的預算,又如何認同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去承認佔有過多資源而“自廢武功”呢!但如此不斷強調建設的開發型態,是否真的會帶給市民快樂、幸福與好的環境品質嗎?還是讓市民更匆忙呢?如:大台北地區不斷地建設捷運網絡,為了推動都市更新而明正言順以獎勵容積方式作為誘因,是否有衡量過整個區域都市計畫的環境容受力限度?有無「成長管理」目標計畫呢?
或許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應由中央政府層級來處理,但中央政府之首的總統是由民主選舉選出,目前規劃的五都(直轄市)人口已佔全國選舉人口達60%以上,足以決定當選與否的關鍵,在勝選的考量下各政黨自然對此問題只能提出宣示性的口號政見,再以目前視民意為依歸的執政團隊更不可能正視此問題,此已是體制結構難解的問題,無關乎政權輪替。我並非要否定民主選舉制度,只是想點出問題的癥結。所以就經濟發展角度來說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但就自然環境資源來說,發展越迅速的都會區是會越快速破壞著,這種趨向兩個極端的發展方向對整個台灣未來是不利的。
綜合上述個人的拙見,要完全依賴政府從根本性解決高房價問題,我是不具有太大的信心,但是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仍可掌握自己的選擇權力,這也是民主政治最珍貴的部分,我所說的不是用選票,而是觀念的轉變──生活方式的轉變之權利。我目前正以此思考點切入,來面對及因應此高房價的困境。之後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我初淺的見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