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6 之前的舊文章
分散人口政策之我見
分類:不動產市場、政策探討 2012/05/06 14:41
今年二月新上任的內政部長李鴻源先生
對部內許多未來的政策提出看法
我覺得這是新上任的政務官該有作為
提出未來施政方向是有助於公民的參與
讓政策的擬定過程與執行可以更兼容於社會各層面
其中我特別留意李部長於二月中
對如何解決台北高房價問題提出一個概念
「藉城鄉再造(造鎮)分散人口,大台北房價自然可達到均衡」
(詳細報導詳後摘錄)
這個概念我思索了好一陣子
也在網路搜尋閱讀不少學者、輿論對這個議題的看法評論
李部長想藉由造鎮和交通建設疏導台北市人口擁擠
及房價過高的問題
從這政策角度來看疏導分散的目標群體是青壯年為主的家庭
他們買不起台北市高價的房子
但又依賴著大都會的工作及便利生活機能
所以造鎮是讓他們有能力買房自住
而交通建設(捷運)又能維繫他們在大都會的生活需求
只要捷運完成從中壢、八里、淡海新市鎮等地區到台北只需30分鐘
真的能那麼美好解決台北民眾居住生活的問題
依我之前在台北的生活經驗
從樹林的山佳搭火車轉捷運上班的經驗
單趟的交通時間就要一個小時的時間
當然有便利完善的捷運網絡當然可以節省時間
但絕非部長所說30分鐘
這30分鐘僅是捷運列車單純行駛時間
一般民眾是不可能住家和工作處所都在捷運出口附近
免不了要步行、轉乘以及等待時間
種種因素加總上述部長所說地區之通勤時間應該會超過一小時
再加上上下班尖峰時間乘車的品質不佳也會耗費不少精神體力
更別說長期(五、十年)持續累積通勤疲累壓力
對家庭的生活品質絕對是負面的影響
另外有學者指出「新市鎮開發」是
不符合資源有效利用及節能減碳永續發展的精神
「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周志龍表示,統計發現,我國都市開發計畫人口數,早在十年前已超過全台人口總數。當初計畫書上無不充斥著漂亮的帳面預估進駐人口,而開發完成後進駐都市計畫區的人數,實際上則與預估數字相差七百多萬人。」
從上述學者說明顯示
目前台灣的都市計劃可容納的居住人口已經遠遠超過現有人口數
且以現在少子化的趨勢未來人口增加的數量將有限
然而「新市鎮開發」開發需求及成本效益是值得商榷
而且徒增那些居心不良的政商“財狼”炒作的機會
(這種情況在劃定新的都市計畫及開發時屢見不鮮)
愛因斯坦曾說:
「我們不能以製造問題時的相同思維來解決問題。」
我認為現在的台北居住生活種種問題
就是一味地以建設視為解決問題方法持續累積的結果
而且是重北輕南、重西輕東的模式進行建設
當大台北持續以建設思維投入更多資源(新市鎮、捷運)解決問題時
只會吸引帶進更多外來的討生活人口
因為就資本社會的商業思維有人就有商機
就像是台北捷運網路越蓋越完整
但市區主要道路反而更加壅塞
這個問題似乎越來越嚴重且難解
而李部長這項政策似乎只針對於大台北居住問題的治標作法
應該要將南北、東西、城鄉的整體國土政策問題一併檢視
我嘗試想從不同角度提出一些看法,或許不夠周延
但試圖以跳脫現有製造問題的相同思維來思考
我在花蓮生活了一年多
開始覺得這所謂後山的花東地區醞釀一些改變的機會
因為地理交通的不便造成建設不足
工作機會遠比大都會來的少且不穩定
很多在地居民常常要有不同的收入來源(務農、打工、兼職)
而且人口外流的情況相當嚴重
聽起來好像都是負面陳述,就主流的價值思維是如此
但就自然環境減緩破壞反而是一種資產的保存
尤其以現今氣候變遷問題來看更顯珍貴
再者花蓮是屬於在地生活及觀光遊憩的縣市
城市規模不大、步調相對緩慢
增加人與人深度互動接觸的機會(如街坊鄰居)
有助於生活的連結與多樣化
這樣的底蘊是容易開創出精神價值
這些都是匆忙的大都會極度欠缺的氛圍
檢視大都會組成人口來看
李部長想分散的人口群反而是最依賴都會生活的一群
工作、就學、休閒娛樂、醫療…等
我不認為這政策會減緩多少的居住壓力
反而更會衍生更多問題
這群家庭是需要幫助他們留在都會區內
我們的社會住宅政策是需要好好檢視一番
況且都會區內仍有不少空屋閒置
除提供租金補貼外,如何活絡租屋市場資訊流通很重要
政策制度牽涉議題既廣且深,並且非我能力所及
我真正想談的是
那些人是對都會生活相對依賴性低的族群適合誘導
並協助其離開都會
我約略區分三類
第一類、已退休或準備退休的族群
他們對工作需求的依賴性大大降低,小孩多半經濟已獨立
生活經濟壓力不大,休閒娛樂需求不侷限於都會
但他們移居外地將面臨生活習慣及人際網絡等改變
很多人是不願或不知道如何調適而遲遲不行動
第二類、尋求自我實現的族群
他們對生活品質(尤其是精神層面)有所期待
當工作到某個階段經濟上有些基礎時
尋求自我實現是容易被誘發的
在以商業導向的大都會中相對不易實踐
反而經濟處於弱勢的鄉鎮地區有更多實踐的機會
但尋求自我實現是需要時間探尋和投入的勇氣
並結合成社群建立互相支持體系
第三類、追求公平正義的年輕族群
很多社會新鮮人是擁有熱情去追求社會公義
應該多給他們支持和鼓勵
但在都會以經濟效益掛帥的主流思維常常會消磨他們熱情與理念
很多人透過事件(如都更議題文林苑事件)去衝撞體制
但其中充滿許多灰暗不明是非對錯的拉扯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有能力可以辨識清楚
或許可以誘導他們走出都會地區
激發他們追求社會公義的熱情提出執行計畫
政府或社會企業可以中長期資助他們去實踐
或許政府在人口分散紓解都會壓力的議題上
可以從這樣的角度思考
如何找到對的人協助他們實踐移居行動
將錢用在對的人身上才是最經濟實惠的
不要花了大把大把的錢蓋在硬體設施上
日後變成一堆的「蚊子」設施
李鴻源:藉造鎮分散人口至大台北
作者: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15日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內政部長李鴻源昨(14)日表示,在機場捷運、淡水輕軌完成後,台北週邊的衛星鄉鎮到台北市中心只要30分鐘,內政部將藉城鄉再造(造鎮)改善衛星鄉鎮的生活機能,以吸引中產階級前往定居,在人口均勻地分散至大台北地區,大台北房價自然可達到均衡。
李鴻源在「濕地漫遊」活動致詞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現有林口A7、浮洲等五個合宜住宅將繼續往前推,但未來是否要再推新的合宜住宅,將會由不同角度看這個問題,繼續蓋只是其中一個選項。他說:「我會提出三、四個方案讓行政院長官來決定要用哪個方案。」
李鴻源認為,在思考住宅政策問題時必須同時考慮生活機能,以浮洲合宜4,300戶為例,當房子建好大家都住進去時,那個地區的環境負荷量將升高,交通阻塞及停車問題都將出現,接下來又要拓寬馬路、蓋停車場,於是又要拆民宅,如此又會引起民怨,他說:「繼續蓋是一個選項,但是成本很貴。」
李鴻源提出另一個解決方案,他表示,兩年後機場捷運完工,從中壢進台北只要30分,八里進台北也只要30分鐘,未來輕軌作好從淡海新市鎮到台北也是30分鐘,所以大台北房子的問題,解決之道,應該是讓人口分散到今天看起來很遠,但是未來通車之後不是那麼遠的地方。
至於如何讓人們有意願遷往大台北的衛星鄉鎮?李鴻源表示,內政部會從城鄉再造(造鎮)的角度,改善衛星鄉鎮的生活機能,讓衛星鄉鎮的學校、百貨公司、電影院、公園都一應俱全,以讓中產階級有意願到此定居,如此住宅人口將可以更均勻分散到大台北地區,這樣房價自然就會達到平衡。
李鴻源表示,內政部將用濕地打造一個符合水利法的大台北都會公園,以此當引擎,把半個新北市蘆洲、三重、新莊、五股的生活機能變好,以讓民眾願住到這裡來,細部規劃已請營建署進行研究,希望近期能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