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5 之前的舊文章
價值與價格
分類:不動產市場探討2012/03/25 20:11
身為不動產估價師經常被人直接問到
「那個區域房子(土地)的價格是多少?」
通常是以區域行情價格區間答覆
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這樣回答的是不是有意義?
也深深覺得一般民眾在購買不動產時
直接考量的角度常常被外顯的不動產價格時時牽動著
我不是說買賣不動產不要在意價格
而是不要將它當成最重要的決定條件
先從「價格」是什麼?「價值」又是什麼?來談
下面從維基百科查詢到有關「價格」、「價值」的定義
『 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比例的指數,
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
價格是一種從屬於價值並由價值決定的貨幣價值形式。
價值的變動是價格變動的內在的、支配性的因素,
是價格形成的基礎。 』
可以說「價格」是外在的貨幣水準,「價值」是內在的決定因素
就一般的商品(車子、筆電…)在經濟學分析是屬於完全競爭市場
而且對該商品的「價值」認定是差異不大,
故以價格作為最重要的決定條件,原則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因為完全競爭市場的主要特性是
1.買賣人數眾多 — 任何人不能以個人力量影響市價,
供需雙方都是價格的接受者。
2.產品品質相同 — 亦即產品本身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3.生產要素自由移動,沒有進入障礙。
4.資訊完全開放。
而不動產市場是屬於非完全競爭市場,而且是高度的不完全性
上述完全競爭市場的主要特性在不動產市場都不存在
再加上大家在選擇不動產是和個人生活經驗及需求息息相關
所以在購買不動產時,「價值」的考量就變得相當重要
尤其這「價值」考量的內涵是個人化,
不適合完全套用其他人的經驗
所以就不能單純地以外顯的不動產「價格」為最重要的決定條件
目前台灣的不動產「價格」資訊主要來自個別仲介業者
不僅資訊零散,而資訊內容真偽有時很難判別
別說一般民眾要蒐集瞭解很辛苦
就連我們(不動產估價師)在訪查交易資訊的過程中
都要耗費相當時間、精力
資訊不透明、不對等使得買方處於永遠的弱勢角色
即使知道個案的交易價格和明確的位置
對於交易個案細節條件如何,如
是否有急買急售、屋況或其它影響價格的隱藏事項
這些都對價格會有明顯的影響,但卻不容易得知
如此情況,購買不動產要如何著手呢?
我會建議不要一開始就針對不動產價格訪查探詢
之所以會選擇買屋、換屋,是因為生活需求改變而發生的
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生活都有其期望的價值所建構
深入地去探尋屬於自己的價值內涵
這價值內涵是會隨著時空背景不停地轉換
這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必要持續做的功課
當你越清楚自己要的生活價值內涵
你對不動產需求條件便會清楚地浮現出來
再衡量自己的財務條件訂出購屋的預算區間
這時再開始尋找不動產物件
切記!多留些蒐尋的餘裕時間
( 當急迫地尋找不動產物件時,
註定你將成為交易過程中的弱勢者)
最後不要期望你可以買到最低價格的不動產
價格是相對的概念,沒有什麼絕對的高低之分
越貼近你的生活價值內涵且在預算區間內的不動產物件
就是你應該下決定的選擇物件
怎麼樣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
才是你購買不動產(其它消費物亦同)的核心目標
而不是由價格的高低來取代